甜甜圈那頭的真相——湊佳苗《碎片》推薦序
你也會這樣嗎?吃甜點之前,在伸手拿起來、要放進嘴裡的那半秒鐘,腦中倏忽轉過許多念頭。
那些念頭,可能是想像咬下去的口感、預演甜蜜滋味在嘴中化開的豐富層次,也可能是體重計顯示著不斷往上躍升的數字,或者更直接,你可能看到發胖後的自己。
無論這塊甜點最終是咬或不咬下去,那個「吃了會胖喔」的念頭,或長或短,或強烈或清淺,都極可能浮現腦海。說不定,還會有人「譴責」自己怕胖的想法:「如果我認為不應該以貌取人,那我也不該在意自己的外表變胖呀。」
我們活在一個討厭胖子的世界,也活在一個討厭「討厭胖子」這回事的世界。
湊佳苗的《碎片》,就是在講這樣的世界。
故事從一個被發現死在大量甜甜圈裡的自殺女孩開始,她的自殺原因未明,但湊佳苗一開始提出的疑點卻是,她究竟是模特兒般的美少女,還是全校最胖的胖妹?
作家一開始就這麼寫,並不只是因為這本書是為了探討肥胖議題,更是因為人們就是需要這樣的資訊:有一個女孩死了,我得知道她長得美醜胖瘦,高中生還是女大生,然後才能決定自己心裡要怎麼為這件事「下標」。
一如她從前的作品,《碎片》也使用了湊佳苗最擅長的剝洋蔥寫法,一層一層揭開真相的過程中,每一瓣都辛辣無比,逼得人眼眶發紅鼻子發酸,不知道該說是人生實錄還是地獄遊記的剖心告白。一開始,我們基於「肥胖」與「自殺」這兩個線索,甚至是湊佳苗向來的暗黑系路線,可能很自然地假設出「霸凌」這個原因,然而愈是讀下去,愈是想不透「究竟誰霸凌了誰」,甚至於全書裡最接近霸凌者的那個角色,歸根究底,都是因為某些原因,才對女孩的肥胖產生危機感而企圖阻止。
誰霸凌了誰呢?書中橫跨兩代的每一個角色,尤其是女性角色,都深受外貌所苦。小時候怎麼吃都吃不胖的姊姊,成年後吹氣球一般胖了起來,被小時候胖嘟嘟的妹妹奚落;身材姣好的模特兒仍然覺得自己美不過其他演員,渴望一個挺翹的鼻子;故事裡的女性老師,時間或長或短,都有曾經胖過的經驗,她們之中有的一輩子都記得小時候被罵成豬,有的深怕學生的肥胖是因為遭到家長忽視甚至虐待,而出手干預;就連始終美麗、聰明、家境好的天生美人胚子,都要因為喜歡的男性說了一句「我喜歡妳的臉」而決心疏遠對方,因此而莫名出局的男性角色,也算得上是因為外貌而遭了池魚之殃,更別說是故事最後才現身的那對母女⋯⋯
不能再說,再說就爆雷了。
讀完故事,隱隱感受到的那種不快感,來自於「找不到兇手」。是的,任何讀者都能感受到書中充滿肥胖歧視與隨之而來的霸凌,但,誰霸凌了誰呢?是誰該為女孩的死負起責任?故事中幾乎每一個角色都因為肥胖而飽受傷害,但他們活下來了,就跟同樣從無數傷害中活下來的你我一樣,並且有意或無意地將自己曾經歷的一部分傷害用不同的形式複製到別人身上——這點,或許也和你我一樣。
直到某一個節點上的某一個人,承受不起這麼多傷害了。
這並不只是「你我都推了一把」可以輕易帶過的,更是在這個明知不該討厭胖子的世界上,我們仍然身不由己地討厭胖子、恐懼自己變成令人討厭的胖子,這樣的問題。
《碎片》的結構精巧,全書主要由一位整形醫師橘久乃與八位不同角色的對話組成,說是對話,其實每一章都只記錄了不同角色對久乃說的話,讀者僅能從這些角色重複或反問久乃的話語中,依稀猜測出她可能說了什麼話、有什麼反應,甚至觀察到這些角色對久乃的看法。
於是,《碎片》除了檯面上的謎題:「這個女孩為什麼自殺」以外,還有另一個同樣貫串全書,卻隱身在瑣碎對話中的神秘氛圍。讀者一邊跟著久乃探訪不同的關係人,尋找謎底,一方面也在找關於久乃的謎底,然而,讀者看到了所有的角色口中的橘醫師、久乃,甚至小乃,但除了她公開的演講段落以外,這個故事並沒有給她任何為自己說明或辯解的機會。
而我們最終會發現,如同每一個因為肥胖而被貼上懶惰、油膩、貪吃、陰沉⋯⋯這些標籤的平凡人,看似完美得無懈可擊的尤物,同樣也會被貼上自以為是、不在乎別人、驕傲自大、愛欺負嘲諷別人⋯⋯的標籤,即使沒有動手傷害他人的實例,也都可能被視為「反正妳天生就是愛裝無辜可憐」、「就算妳沒說,也一定覺得我這種胖子沒有權利跟妳站在一起吧」。
標籤這種東西是這樣的,一但貼上了,想撕下來,經常只能換得自己身上一片狼籍,有時候被撕得剩下殘膠,還會莫名地黏上更多更雜的殘渣毛絮。
無辜的人受了傷,經常會想要找到另一個人貼上必須為此負責的標籤。然而胖的敵人並不是瘦,塌鼻子的對手並不是挺鼻子,無辜的人受傷不見得是因為有人裝無辜。畢竟在這慘烈的世局裡,我們誰不是滿身缺陷地負傷前行?誰不是被一身擺脫不了的殘膠顯得無辜得不夠完美?
在《碎片》裡另一個佔有重要地位的角色,是甜甜圈。故事中的人們喜歡在吃掉甜甜圈以前,將甜甜圈舉起來,透過甜甜圈中間的圓形洞口望出去——這樣能看到什麼東西呢?故事裡的每個角色看到的,或者自認為看到的,恐怕都不一樣,甚至背道而馳。
而當我們在這個故事裡,企圖透過甜甜圈的洞口找到那個該為這一切悲劇負責的人,別忘了,在甜甜圈另一邊的人,也許透過同樣洞口看見的,正是我們的眼睛。
#本文作為推薦序,收錄於皇冠文化出版,湊佳苗《碎片》一書